端午粽飄香 駟馬永傳承
成都這條粽子文化一條街,九建人創(chuàng)建的!
6月,端午前夕,位于九建公司成都基地的馬鞍東路粽子文化節(jié)開街了。
馬鞍東路的“粽子一條街”自形成三十年來年,依靠九建公司基地家屬自身勞動謀求發(fā)展,自發(fā)帶動形成特色的“粽子一條街”。這條街是重要的文化地標(biāo),在成都已小有名氣。
距離端午節(jié)還有十多天,濃厚的節(jié)日氛圍充盈了整條街,各位“婆婆”的拿手粽子紛紛亮相。碎米芽菜粽、蛋黃鮮肉粽、香菇鮮肉粽、排骨粽、紅燒肉粽、牛肉粽……除了粽子,還有咸蛋、皮蛋等端午民俗食品。路邊隨處可以見到手工粽技藝,五六張細(xì)窄的蘆竹葉層層相疊,葉片左右交叉便卷成圓錐形的喇叭狀,再填入晶瑩剔透的糯米直至身形飽滿,五色絲線麻利一繞,一個菱角狀的粽子便出現(xiàn)在手間。靈巧的雙手在眼花繚亂間就包出了一串大小、形狀一模一樣的粽子。各式各樣的粽子,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成都馬鞍路的街面上,樹影下支滿了粽子攤位,一眼望不到頭。微風(fēng)過后,粽香四溢,人聲鼎沸中,平日里沉寂的小街一下子充滿了活力。
“我媽包的傳統(tǒng)尖尖粽最好吃。”九建公司退休職工馬天利說,“老人家如今動作慢了,屬于半退隱江湖了,但端午前她老人家還是要堅持包一下粽子。當(dāng)年老媽就是靠包粽子貼補了不少家用,不然哪有我們現(xiàn)在的好日子嘛。”1989年居住在馬鞍東路原重慶第九建筑工程公司職工宿舍的李婆婆為貼補家用,把自己包的粽子拿到宿舍門口擺攤子,外帶賣一些咸菜。1992年同住13號大院的馬婆婆、梅婆婆和任婆婆三位加入到“婆婆粽子團”,隨著生意漸好,這條街上賣粽子的也慢慢多了起來,粽子一條街漸成氣候。正是這4位“開山老祖”讓清香滑糯的傳統(tǒng)手工粽子走進了越來越多成都人的生活。雖然現(xiàn)在老街上再也看不見幾位婆婆的身影了,但粽香依舊,老人們的兒女扛起了傳承幾十年的“粽子江湖”,馬鞍路的粽子傳奇還在延續(xù)。
九建公司為了迎“端午”佳節(jié)的到來,將積極配合地方政府,把公司位于馬鞍東路三十幾年形成的“粽子一條街”管理好,把安全衛(wèi)生落實到實處,做好“粽子一條街”安全防范工作,確保節(jié)日期間規(guī)范安全經(jīng)營,讓端午粽飄香,文化永傳承!
新聞背景:
九建公司成都基地(大院)位于馬鞍東路13號,是原重慶第九建筑工程公司遷址前職工及家屬的居住地。修建于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初,占地面積3131.1m2,共3棟樓,建筑面積8436m2,現(xiàn)有住戶144戶,常住人口500余人。
文/李玉碧 圖/余煥芳